藝人吳宗憲日前在節目中,對於來賓自我揭露有失眠、憂鬱症時,脫口說出憂鬱症源於不知足等語,引發汙名化爭議。有醫師見到憂鬱症網友留言,留言提到母親拿吳宗憲的話來教訓她,醫師感嘆,烙印與詛咒離我們並不遠,正是如此貼附於患者身上。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昨晚發布聲明澄清,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而非懦弱的表現、不需要羞恥。外界對憂鬱症患者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
張家銘說,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應謹言慎行,他的歧視言論造成很大傷害,舉例來說,有憂鬱症患者在網路留言表示,家人轉這報導給她,告訴她「妳不要不知足,比妳悲慘的還多的是」,一個個污名、標籤、烙印、詛咒,其實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表示,吳宗憲的言論是社會縮影,社會容易究責身陷憂鬱的人、容易期待給予他人指導並見到他人立即改變。然而,每個人走出低谷的適用方式不同,吳宗憲以為提醒知足就可以翻轉他人憂鬱情緒,但卻不知道有部分的人可能需要藥物與諮商介入,憂鬱症就是如此。
李玉嬋表示,面對憂鬱症患者,不應期盼他立即改變,甚至以「不知足」、「只會哭」、「怎麼那麼沒用」等責怪式的語言表達。一個人要從情緒低谷走出來有時並不容易,有時需要長一點點的時間,因此旁人宜多點耐心傾聽他,偶與他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與他聊聊解方,可適時助他多多自我鼓勵。
相關新聞連結:
2020-03-13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