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20分鐘的諮商演練,您能做什麼?

2016-12-27

20分鐘的諮商演練,您能做什麼?

 

文/曾正奇

(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兼所長、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在應徵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實務演練的考驗,這個關卡看似要人翻出看家本領,反而可能令人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我以過去擔任主試者的經驗,簡單地分享一些可以做的事情。

主試者通常不會要求應徵者為演練情境中的案主解決問題,因為那是不合理的期待 。主試者所看的重點通常有兩個部份:第一個是想知道你是否能應用諮商的態度與技術,這時需展現出你有能力和案主建立初步的會談關係,也就是案主能夠在這段時間裡,自在、甚至是開放的與你談話。第二個是想知道你是否能夠真的聽懂案主的話、貼近案主的感受,所以過程中需要用的諮商技巧,通常會以傾聽、同理、接納和情緒反映為主。這些諮商技巧在一般的助人工作訓練中,都屬於初階的技巧,它們算是助人工作者的基本功。雖然說它們是基本功,但許多初學者也不容易做得好。

或許有人會以為就是「聽」,這樣做有什麼用,或是認為這樣做真的就能夠助人嗎?又為什麼主試者在這20分鐘內,只想看到這些?其實,在諮商或助人專業領域中發現,一個人只要能夠好好地說出心中的話,困擾狀態就能開始轉變,這也就是一個宣洩的過程。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有多少次在感到困擾時,能夠有人好好地聽你說?再想想,好好地將心中的話說出時,自己又有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些就是傾聽能引發療效的最佳印證。

因此,在20分鐘的諮商演練中,主試者要的不多,只要留意以下幾點:與案主建立初步關係聽懂案主在說什麼接著,如果有時間的話,主試者通常會想要問問你,在過程中你做了什麼?這是屬於自我覺察和諮商意圖的部份,我覺得這在諮商的學習及未來的實務工作中很重要。我在督導實習心理師時,常發現許多的學習者或心理師,經常在會談過程中做了一些反應,回過頭來問他時,他說不出為什麼這麼做,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在與案主的互動和反應中,卻做出了相反的反應,亦即治療意圖與治療行為是背道而馳的。

另外,主試者對意圖的詢問,也想了解在會談過程中,你是否有注意到你所做的介入,為案主帶來什麼樣的反應?是否清楚地覺察對關係的推進和治療的發展也很重要。所以下一次在進行諮商或助人技巧的學習時,記得要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意圖、看一看自己的介入,最後還要聽一聽案主的反應。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主試者可能會問問你未來的治療方向或計劃,這部份涉及了所謂的個案概念化,也就是說你是否能夠應用這20分鐘得到的訊息,思考接續你要如何幫助這個案主。這需要你能夠回顧並整理這段時間的所得,用你對個案狀態的了解,來發展後續的治療計劃。

要做好這部份,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你是否在這20分鐘的會談中,你獲得足夠的訊息、「聽懂了」案主講的東西,這是屬於20分鐘當下獲得的東西。另一個則是你對案主所呈現出來議題的了解。有些單位在做實務演練的考試前,會事先提供考生幾個演練情境的議題,如中輟生、人際關係不佳、自我傷害、性別議題、親子衝突或師生衝突......等。若是如此,可能需要事先去了解這些議題的相關訊息,讓你在思考未來的介入計劃時,更有方向和有所依據,這些訊息可以在相關的期刊和論文中找到。

最後的一個提醒是,如果單位提供的考題中,案主有涉及自殺、性侵或危及生命的主題時,儘管演練的時間只有短短的20分鐘,也需要展現出你能夠了解、接納,且能處理這類議題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扮演的案主沒有主動提起,你也需要試著在這演練過程中,透過探問技巧和關心的方式,觸及這個主題。否則主試者會以為你沒有能力或對重要主題漠不關心,這會影響他們對你的評分。

20分鐘的諮商演練,做起來並不容易,其中一個原因是時間很短暫,不容易展現受試者的真正實力。其二是在眾多主試者的觀看壓力下,常會讓受試者表現失常。其三是演練的案主都是假扮的,所以與真實案主的反應不一定一樣。

要克服上述的三個困擾,有以下的三個作法可供參考:

1.     先給自己打預防針,告訴自己這樣的演練本屬不易,所以要放鬆心情。

2.     面對眾多主試者壓力的焦慮感,需要事先多做類似的演練,讓技商技術展現變成是一種自動化反應,自然而然就能夠做出來。

3.     了解案主是假扮的,無須介意是否與真實案主一樣。若能夠做好上所述的基本功,相信會讓假扮的案主愈演愈真實。

以上簡單的分享希望讓助人工作者在面對實務演練時能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