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閱讀《生命的禮物》—談在護理與心理諮商專業工作的反思

2017-01-03

閱讀《生命的禮物》

—談在護理與心理諮商專業工作的反思

 文/邱馨慧(慈惠醫院護理長/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生)

 

  《生命的禮物》一書,是當今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歐文.亞隆所著。之所以選擇此書來閱讀,是因在精神醫療領域工作的我,也曾聽過類似的故事。只是,那成為白色巨塔中不能說的秘密,更別說心理師能自我反思揭露成為著作,因為「反思」是治療者最容易忽略的功課。

  我的自身背景原是護理的專業角色,這與心理諮商的專業角色是完全不同的。過去的我無法理解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做法,當我是護理師時,只著重於每日要督促個案落實生理需求方面的照顧。所有個案舊有的習慣只要是不合醫療的處置,就是對照護的阻礙,我們只從護理這扇窗看個案的需求,卻忽略了試著從個案的角度看他們真正的需要。

  當我開始進入心理治療的專業之後,發現新手諮商心理師和個案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與個案的關係和治療方向該如何拿捏。過去以護理角度只會表淺地面對個案的問題,卻忽略以個案與周遭環境和人際關係的角度解決問題。這本書曾提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所以刺激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作者用個案的角度看見個案的世界,而且,體會他們的感受並非是一種「破例」。這不僅讓我發現,原來當時的我並未看見「需要」,只看見「刺激的反應」,也點醒我要正視「什麼才是個案的需要」,並非是「我認為個案需要什麼」。看完之後最大的收穫是,耳朵聽見的不是只有流水帳,而是要找出問題的關係跟連結,去注意個案當下重述的過程,去感受、體會個案的世界,小心運用「此時此地」的語句與個案討論,著重於「感受」而不是討論「行為」。若沒有這樣的檢視,我們常常會落入個案故事中的行為,落入漫談沒有治療性的對話,更不知道自己到底給個案的處遇計畫到底是什麼,甚至會「自以為」地認定對方的感受為感受。

  書中用許多小故事敘述心理治療與病人關係、治療秘訣,每一篇都令人有些共鳴,以及書中引經據典的佳句名言和自述的對話,讓學習階段中的自己有很好的借鏡。此外,亞隆大師亦提及如何幫助個案承擔責任、不為個案做決定,讀到這些內容時,我特別有感觸。實習時碰到許多高中個案抗拒做生涯決定,或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都期望治療者能給建議、直接提供方向,在諮商結束後,我會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提供個案有效的處遇計畫,甚至會懷疑到底什麼才是有效?但看完書後,發現心理師要相信賦能、催化個案自我覺察,以及給予同理,幫助他們為自己生涯做決定或規劃,增強自我對於個案的信心。在閱讀時有種被撫慰的感受,我的自我懷疑也因此而舒緩不少。此書像是個隱形的督導,若有相似的故事,時時可以讓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願意坦誠面對自我,接納同理可能的錯誤,未來能如何來改進和精進諮商的深度。

   反覆閱讀後更能反思自己的諮商學習過程,了解重點該擺在個案本身以及與心理師之間的關係,也需檢視如何尊重、如何鼓勵個案、如何建立諮商關係,不須作長篇大論的論述,就能引發更多的共鳴。它以個案處遇的珍貴過程,讓即將成為諮商心理師的晚輩,了解須採謹慎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個案;若是沒有親身親臨,就無法貼近個案的內心,更遑論如何同理和面對個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師的自我照顧及自我的議題處理,本書也提供了很好的建議,是一本值得推薦的精彩好書。

    回頭看自己這一路的堅持,收穫最多的是如何看待失敗跟挫折。從護理到精神醫療,一直到心理諮商的專業學習,體會到從谷底翻轉的人生,需要經歷許多的挫折與考驗,及需要非常多的的相信與堅持。感謝自己的生命有這麼特別的禮物,讓我能努力學習貼近人的內在,以引發內在和自我療癒,讓人長出強而有力的隱形翅膀,幫助個案回到自己的家。期許自己能用這樣的力量,來幫忙更多需要幫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