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理事長因應疫情提出建議:台灣需超前佈署心理健康自主管理

2020-05-18

全台灣的精神疾患20年來增加2倍之多,與癌症、愛滋病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預警的新世紀三大黑死病。然而醫療進步的台灣,民眾就診精神科透過健保多只能拿到精神用藥;除非出現嚴重自殺意念或被收住院,或是自費,否則難獲得藥物以外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建議:應採取健康心理學而非疾病醫療觀點,超前佈署國人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來防治精神疾病未爆彈:

一、超前佈署國民心理健康自主管理,教導民眾建立心理衛生好習慣:保持友善人際關係Be-friend、正念情緒管理Mindfulness、認同生命價值Identity三項心理健康BMI指標,自主管理心理健康。

二、搭配精神用藥,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商強化心理技能,防止脫序惡化:台灣精神病20年增2倍,與失業率增加5倍、離婚率增加3倍、自殺率增加2倍有高度相關。精神科門診卻未住院,多數得不到心理諮商協助因應失業、失婚重大生活變故。超前佈署就醫民眾及時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諮商,助其重建親密關係、情緒管理、生命意義價值,及早恢復心理及社會功能,減少精神疾病慢性化造成失能的疾病負擔超出癌症15倍的社會與醫療成本;或促進精神患者自我照顧與回歸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台灣擁有全亞洲第一部《心理師法》,國家認證的諮商心理師3,000、臨床心理師1,500位,合計約4,500位提供服務;但健保局僅給付臨床心理師執行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心理衡鑑,導致專業人力短缺,民眾得等上半年,延宕治療。因此,開放諮商心理師補足執行健保心理諮商人力,不漏接精神疾患重症需求者,提供心理諮商預防醫學來防範未然。

三、成立「幸福司」或「幸福署」,專責超前佈署國民的心理健康幸福感:衛生福利部102年新設立「心理與口腔健康司」,多側重精神疾病、藥酒癮與自殺防治,難跳脫精神醫療治病思維,遲遲無法從預防醫學觀點,超前佈署國民心理健康,無法坐實「精神衛生法」強調的「國民心理健康促進」。長期以精神醫療思維主導國民心理健康,難兌現我國「106-110年國民心理健康計畫全人«全程«全方位提升幸福正向能量」願景。應另成立「幸福司」或「幸福心理健康署」,改採預防性健康心理學觀點教育國民心理健康自主管理與幸福感,比照聯合國採取「國民幸福經濟」指標打造施政幸福感,優化國民心理健康素質。

相關新聞連結:民生頭條報導https://bit.ly/3bA3BO8